找到相关内容126篇,用时23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导师的话:道在平常日用中

    ”。不怨天,不尤人,“尽自己的努力以向上,不因现在的遭遇(不如意)而动摇离恶行善的决心”。深信因果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,就能表显出佛法的精神。佛法的三世因果,传来中国,一般是似信还疑,存有徼  页6 ...;佛所开示的是一般人所能知能行的。佛:“我所说法如  页4  爪上尘,所未说法如大地土”。这是:佛只开示基于人生正行而通向究竟的正法;世间有更多的理论与事行,即使有益于世间,因无关于修治身心以趣向...

    释印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4746651.html
  • 原始佛教的特质(1)

    在家信徒,乃採用省略理论而直接讲实践,使在实践中能自然地体得无我之理的方法。如施、戒、生天三论,表面上虽是说明因果的道理,但若再进展、纯化,则自然就变成无我的实践。   理论上的无我,自始即欲...止灭者为还灭缘起。如此,缘起乃将现象界生灭变化之关系,由伦理、宗教之价值上加以观察,此点与研究现象界之一般因果关系的科学立场不同。   不过,说明缘起时,有时亦举自然界的因果关系为例而说明,又在...

    水野弘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4846950.html
  • “七十七智”与“度疑清净”之关系探究

    力量,所以这也就是因了(且约前后因果)。35  缘起而缘生、缘起而寂灭,是缘起法可贵之处,现以一简表来显示:36  苦谛   缘起而缘生 世间因果  集谛  缘起法  法 ...无非都是为了带出“此缘性”与“缘生法”的关系性。  此文主要阐述“从缘起而缘生”的世间因果,且特重于“集谛”的显发,尤其是“缘摄受智paccaya-pariggaha-JANa”的解说;故文中虽然有...

    释开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0847574.html
  • 有关业的若干考察

    有关业的若干考察   一、序言   [181]业karma的概念在佛教之前即已存在于因果业报中,直至今日也被使用于印度,而且透过佛教流布至东方各地区。此场合的业与轮回转生有密切的关系。例如,从通俗缘起的三世两重因果来看,此场合的十二缘起由惑、业、苦三部分所组成,此中即有业的存在。在十二支当中,无明、爱、取是惑,亦即烦恼,行、有属于业。1 其余的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、生、老死七支是作为...

    水野弘元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5648008.html
  •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(5)

    物质生活问题之纠纷,妨害精神生活之向上”[注:梁启超《先秦政治思想史》结论。]很显然,“尽性主义”是以佛教否下本体,否认偶像崇拜和救世主的“缘起论”、“因果”、禅宗“见性成佛”、净土宗发大愿心等信念...另一条则是净染、断惑、觉悟以破坏流转,从人生的苦难和轮转中解脱出来,称为还灭,此即佛所谓的灭烦恼、灭生死因果而达到的涅盘境界。梁启超取其灭烦恼之意,用大同思想破除产生烦恼的根源——分别,具体就是: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0849900.html
  • 民国时期的佛学与社会思潮(3)

    佛教是一种科学化的宗教,拾了它,“是没有第二个宗教可以配得上称为科学化的宗教了”(注释:寄尘(续三)。)。  周叔迦指出佛家的因果并不违反科学,并不是迷信。是世人把其他宗教宣扬的人有灵魂,死后灵魂或...  需要指出的是,当时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一直不是统一,对科学的分类更是众说纷纭。以至于到了一九四八年,仍有人大谈这个问题。“科学这一个名词,今天已不过去讲的那样狭小了。新的分类法:可于自然科学(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1050172.html
  • 把握佛法的基本内涵——佛法六要点

    佛教空,不是虚无的空,不是空洞的空,不是无因果的空,不是破坏因缘生法的空。而是充满了利人济世,广修六度万行的菩萨精神。菩萨于一切诸法不起执着,应住于空,住于无分别,才能完成六波罗密的修学,才能住于不退...虚的方法。  二、因果报应:  现代许多人一提起因果报应,就说是迷信,其实这正是无知和迷失的表现。什么是因果报应呢?简单地因果报应就是因为众生了(口业)、做了(身业)、想了(意业)一些事情,这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5251854.html
  • 敦煌本生故事与其石窟艺术述论

    教学》,1998年第7期。  赵杏根着:〈佛教因果与中国文学〉,《中国典籍与文化》,1998年第1期。  赵杏根着:〈清代小说《谐铎》与佛教〉,《常熟高专学报》,2003年第3期。  赵秀荣着:〈...,串以因果业报、轮回转世的思想和慈悯众生、拯救济民的道德规范思想,以宣扬佛理,教育世人。  第三章 探索魏晋南北朝时期本生故事。对于各时期石窟的现况及本生故事画内容作研究,并对画中本生故事之主题和思想...

    林玉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82053042.html
  • 唯识思想的十二缘起-以中边分别论为中心

    所说的识、名色、六处的说明并没有像《杂阿含》卷第十二所说的那样,以认识论的观点来说明。但可以说是受部派佛教以来所解释的三世两重因果的影响,所以用胎生学的方式解释无明与行是过去世因,而于现在世生出身心...水旳滋润一样,才能引起后有的再生,这样的过程足以表示一重因果的关系。 又关于苦恼众生的理由“连缚故”(`nibandhat`)世亲:“由诸取而使识与随顺再生的爱欲等[连缚故]”。真谛对此译为“执著...

    叶阿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23653848.html
  • 龙树的教学

    研究者。成了龙树教学的第一部的批判之对象的,其一为数论和胜论的因果:又中论的染染者品第六里面,并加著对于染──即数论的觉不净分中对于三毒中的贪的“染”──,或对于胜论的憎、爱、愚之爱的批判,此事倘不是也经过了这种生活的人,是做不到的。况且第一因缘品即对于其他因果法的批评,始终并举有因和无因,这是以那先有先无的彼等两派的所说为批判的对象,此事我想无须乎多了。  其次,龙树,对外批判既成外道的教学,...

    佐佐木月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3054811.html